时间: 2025-06-16 22:36:46 | 作者: 撕碎机系列
吴桥作为中国千万个村落中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落,既有着中国众多自然村落的美美与共,又有着各美其美。她的依山面水,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地灵人杰,她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美乡风……在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振兴的大潮中,都值得这块热土上生活工作的人勇立潮头,创造创新,在为民缔造福祉的同时,也会为自己的人生谱写华章,实现价值,实现出彩中国梦。而关注这方神奇土地并为之出智出资出力的人,也是缘分也是福份!也一定会有内心的自豪与快慰!历史和未来都将予以美好的回报与幸福的奖赏!
吴家桥,简称吴桥,现属铜陵市郊区周潭镇。是一个典型的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居民以老田吴氏为主,全村现有1519户,5000余人口,12个自然村庄,40个村民组。面积不过10多平方公里,距今枞阳县城60公里,是老桐城县东乡的核心区。铜陵市海拔最高山三公山南麓,毗邻枫沙湖陈瑶湖,越湖距长江不过10公里,西与横埠镇接壤,是安徽省道左北公路上的一个节点,现京台高速穿村而过。
吴桥明代以前的历史几无文字记载,根据离今吴桥村不及2公里的汤家墩出土的商周青铜彞推测,我认为老吴桥区域有人烟村落应不晚于商代,现根据1998年版《枞阳县志》梳理如下:
民国31年(1942)桐城县设桐东办事处辖11个乡镇,属忠吴乡——系忠毅、吴桥两乡合并的乡名。
2017年,因吴桥村以吴满权——安徽振超林业公司总经理为领军的一批吴桥乡贤热爱家乡,想为吴桥文化做些实事的精神所感染,我开始扑下身子,努力钻研吴桥文化,在他们的盛情邀请下,2022年我与乡贤们一起创意策划筹建吴桥文化展示馆,我为展示馆写下了自认为颇有吴桥文化的序言。(以下为序言原文)
吴桥,历史悠远长久,文化深厚。地灵人杰,山清水秀。村落起始应不晚于商周,岁月漶漫,现已几无文字可考了。直到明初老田吴希裕公从江南九华山北迁于此开疆拓土,繁衍壮大,吴桥人的勤劳、智慧、勇敢才逐渐为外人道,吴氏优良的家规家训家风代代传承,成为族众村民的精神宝库,吴桥独特的文化风情也声名鹊起。特别是近现代,吴桥呈现了绚烂的红色壮景,赓续500多年的希裕祠堂希裕小学曾为“共和国将军外交家”黄镇的母校。20世纪30年代初就诞生了中国吴桥区委会。抗日战争时期,吴桥一度为桐城、庐江、无为三县民主联合抗日桥头堡,桐东第二游击大队根据地,新四军七师55团团部驻地。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事迹至今流传。早在清末民初,吴桥的左氏烟行一时兴盛直逼大通盐业。新中国,吴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习新时代,吴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更是砥砺奋发,乡村振兴步履矫健,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幸福和美的吴桥,正风生水起。
显然,吴桥展示馆序言对吴桥文化只是窥斑见豹,力图高度概括。如果把吴桥文化——主要特色作一细分,我认为大体可分为以希裕公带领老田吴先辈开疆拓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以希裕小学奠基的崇文尚武诗书传家的耕读文化,以领导下的人民大众奋起反压迫、反侵略、求解放、谋幸福的红色文化,以山水相依物产丰富野生植物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当然,近在咫尺的汤家墩遗址的青铜文化也应是吴桥文化的重要内容,只不过当下还是有待开发,“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罢了。
正是基于对吴桥文化的这一了解认识,为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以文化振兴为抓手,激活乡土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提振吴桥周边百姓追梦精神。着力打造吴桥文化展示馆支点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铸魂塑形。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守正创新。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主义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吴桥献智出力。铜陵市铜文化研究会、铜陵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联合吴桥老田吴后人乡贤,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在市社科联的悉心关怀下,于2023年7月完成了吴桥文化展示馆的一期筹建,2023年11月获得铜陵市第三批社科知识普及基地授牌。这是铜陵市郊区第一家村级文化展示馆,也是第一个村级名曰“文化展示馆”的市级社科普及基地。创建吴桥文化展示馆的目标设定有五个方面:吴桥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吴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吴桥乡村振兴网红打卡地、铜陵市历史文化展示要地、铜陵市铜文化研学游胜地。其一般价值无非是开一扇窗,挖一口井,让铜陵乃至中国了解吴桥,也让吴桥借此走出深山、走向世界。让吴桥喷射出她深藏的文化瑰宝!更重要重大的价值就是为吴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稳健的步伐、亮出令人惊艳的身姿,开一条新赛道,搭一座大舞台。
按当初的规划,由于种种原因,现吴桥文化展示馆还处于一期工程阶段,吴桥文化展示馆亟需提升提质,焕新赋值。怎样提升吴桥文化展示馆与促进吴桥乡村振兴呢?根据吴桥的历史文化、耕读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铜文化等五大特色文化,结合实际,我的思路与建议是:
一是在展示馆显目处勒石刻碑——“将军外交家黄镇的母校”。因为黄镇小学就是在展示馆原来所处的希裕小学旧址就读的,黄镇作为中国杰出的革命家、外交家、画家,具有世界级的影响,这是独一份的资源,其“名人效应”不言而喻,对吴桥村、周潭镇、郊区、枞阳县、铜陵市乃至铜陵市、安徽省都有着深远且难以估量的价值与意义。
(吴桥的希裕小学怎么成为“将军外交家黄镇的母校”?请参考吴笛的《希裕小学的前世今生》一文或到吴桥村实地采访黄镇“干爷”左鸿福的孙子左炳水。)
二是在展示馆显目处树四块碑刻,中国吴桥区委会旧址。(1930秋,桐城县在吴桥就创建了区委会,是老桐城县东乡较早的区委党组织。参见1998年版《枞阳县志》和《中国安徽省枞阳县组织史资料》)桐东抗日第一区旧址。(吴桥是桐东区政府最早的诞生地。1938年秋,我党地下组织,组建了桐东区(又叫吴桥区)政府,区长吴叔宜——员,区政府机关设在吴家桥。区民众动员委员会负责人郑曰仁——桐城特支委员为书记。参见《枞川烽火——桐城第二游击大队建立始末》)新四军七师55团团部旧址。(1941年6月,新四军五十五团团长谢忠良、政委黄火星、副团长黄彬,参谋长刘士湘、政治处主任何志远率全团500余人挺进三公山地区,恢复桐东抗日根据地,团部驻吴桥。12月三公山战斗失利撤回无为。参见《中国枞阳县历史大事记》)日军轰炸吴桥遗址。(1939年10月16日,日本出动4架飞机,轰炸钱家铺、将军庙、吴家桥、周家潭一带。仅吴桥一地,就被日机炸死炸伤100多人。参见1998版《枞阳县志》)尤其是后三个旧址遗址,必须抓住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大好机遇,建成完工。
其次是申请在展示馆建设一农家书屋——吴桥阅读点。利用空置的吴桥小学、展示馆内设的市铜文化研究会江北社科普及基地、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吴桥专委会、市老年书画研究会江北基地、吴桥村文明实践中心等多重文化叠加效应,打造市级乃至省级的文化阅读书屋。
再次是积极沟通村委、镇委、区委等相关部门,纳入文化旅游经典景观及网红打卡线路。设计规划以吴桥文化展示馆为制高点的文旅线路图。比如东乡武术大山村至国家一级文保单位汤家墩遗址至田埠村烈士纪念墓碑至黄百尖东吴草堂至龙王尖日机撞山碎裂处至吴桥文化展示馆,打造提炼吴桥五大文化的文创产品。当然文旅线路按游客自由选择,可以多种排列组合。我的主要设想是将吴桥的五大特色文化旅游串珠连线,形成集聚效应。促进吴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是要特别提醒吴桥文化展示馆其配套设施也要紧锣密鼓地跟随打造,比如当初就设计规划的生态文化展厅里要有吴桥土特产——特别是药食同源,健身长寿的山珍奇货,至少有我都知道的几十种哦!可看可售。吴桥影像馆——百幅铜雕精美照片之外,不仅要增加吴桥风情照片,还要展示吴桥哺育成长的优秀人才、英模名人。另外展示馆周边的农家土菜馆的创设也不可或缺,打造全域旅游吴桥文旅服务一条龙产业链。
吴桥文化展示馆作为焕新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一项探索,一个撬点,还是进行式,是否具有示范作用,还有待于实践证明。基于吴桥的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天赋异禀的自然宝物,独特罕见的人文遗存,我们深信只要吴桥人民和积极参与吴桥乡村振兴建设的有识之士,坚决以习文化思想为遵循,凝心聚力,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社科联等有关部门的关怀下,周潭镇尤其是吴桥村这块神奇的土地,其乡村振兴,一定会有一番奇迹诞生。
吴桥村附近有个吴老村,记得有个吴家大屋,应该是明清建的,当时里面住有四五户人家,可见房子之大,有天井,有二楼,多为木制结构。不知道现在还遗留没有
销售热线:
销售热线:
固话:
地址: